燕安墨香

地址:西安美术学院
电话:13649290649
手机:13649290649
QQ:84404395 1939480490
邮箱:13649290649@163.com
您的位置:首页 > 说文道艺 > 燕安论文

燕安论文

关于中国画教学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1-10-20 14:27:42阅读次数:字号:

中国画专业在我国各大美术类院校均设置独立的一个系,在不少非专业的艺术系也设置该专业。笔者在美术学院从事中国画教学十年有余。近年来,常就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思考,现归纳如下,抛砖引玉,一起各位同行商讨:

一、中国画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们艺术院校的中国画系或专业,多年来,无论从课程的设置,安排、毕业创造的要求上,一般都是以学生最终参加全国大展为目的的,参展评奖已成为专业水平高低的惟一评价标准这种为搭建“象牙之塔”而形成的教学体系,如今面对扩招,面对学生的成几何倍数的增加,已难以为继。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的改革,美术院校的毕业生走向社会能成为职业画家的  寥若晨星,而绝大部分人只能从事与职业画家大相径庭的职业,甚至完全与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以抱着做职业画家的理想而辛情苦学了四年的学子,进入社会,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而从学校学到的东西又远远满足不了做其它工作的需要,这样夹生的状态免不了会产生苦闷、困惑;用人单位也感到困惑;用人单位也感到头疼。所以,考虑到日后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合理地适当地调整课程设置已势在必行。如:增加一些实用美术课,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再者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科,在过去那种体制下,不失为一种培养专门人才的好办法,但现行体制下,分科过细,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专业知识太窄,对日后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限制。笔者以为专业分得不要过细,适当增加一些选修课,可防止专业知识过窄的弊病。

二、继承传统、还是背离传统

继承传统是我们喊了多年且经久不衰的口号,但传统究竟是什麽,似乎并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楚。试举一例,大家都知道宋元以后文人画发展并在中国画坛占了主流地位。文人画里诗书画印俱存的形态,曾作为中国画的特点而独树世界美术之林。凡国画大师几乎都是传统文化学养深厚的先生,似乎没有因外语出类类拔萃而成为国画大师的。但在我们现行的国画教学中,除了画画、诗、书、印都被排斥在正规的课程之外,甚至连选修课都不安排。我们的学生和学西画的学生一样,学外语、考外语,要求达到几级方可毕业。却很可能读不懂古文,理解不了古典诗词,写不了毛笔字,更不要说作诗、治印了,甚至连欣赏的的能力都没有,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理论同中国画同步发展已有千年的历史,且大都以古汉语的文字形式保存在各种古籍中,即使吸收营养,也要的是古汉语水平,而非外语水平,但中华国画的学生必须外语达到几级,却不问古语水平如何,实让人费解。有的甚至现代汉语程度都不高,文章文理不通,错别字不少,这样的人外语成绩再高,又能说明什么。再者,专业分的过细,使得传统文化体系肢解,被快餐文化,所谓的高素质根本无法体现,美术院校的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写不了标语,办不了宣传板报的大有人在。学生苦恼,用人单位摇头:笔者不反对学好外语、学好中国传统文化,更为重要,就学习中国画而言,凡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篆刻及文艺理论等都应看家持业必备,它们之间本无根本上的矛盾,也没有必要分得泾渭分明,可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

三、西方美术教学体系与中国画教学的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美术教育进入中国。特别是建国后50年以来,各类美术院校几乎一律照搬前苏联模式,无论什么专业,曾一律以苏式素描为基础,不可否认,这种教学,为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繁荣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山水花鸟画也同样用明暗素描作基础教学,事实上东西方绘画在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  以苏式素描作为国画专业学生的基础训练,可能起到的作用是用明暗素描改造国画,导致学生提起毛笔也还是画素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画。我们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接受过苏式素描训练后,拿起毛笔总是转不到国画运用笔上来。许多不曾上过美院,不曾学过素描的前辈大师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上的博大精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所以建立一套与中国画精神相适应的基础课教学体系势在必行。笔者以为中国画专业的基础课应教学生学会主要用线和全部线造型,应以强调表现结构的慢写,速写替代表现光影的西式素描,并应把书法、篆刻作为必修课成来设置,并其以应有的地位。

四、“似”和似与不似”

纵观中国画发展史,历代画家、理论家对于中国画造型关都有过很精彩的论述,最有影响的可以说是“以形写神”,“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了。但在我们的教学中,长期地将西画的标准硬套在中国画上,学国画的学生同学西画的学生一样也是以契斯卡科夫式的素描作基础训练,一味强调造型准确、逼真,这中本来就不可调和的中西方艺术价值标准一直束缚和困扰着我们,经过这样训练,到了国画专业课时,很难转过弯,国画讲究似与不似与西画的造型观总是打架,总是相抵触,难免使学生困惑,当我们把学生打造成画“像”的机器时,中国画应具有的“神”、“趣”早已被“酷似” 排斥得无影无踪了。笔者认为中国画教学打好造型基础仅仅是一个方面,且中国画本有自己的造型观,以西画的造型来“匡正”中国画造型似不可取,易造成思想混乱,过去那种“一元”统领的基础教学是否可向“多元”发展,让学生学会传统造型方法,学会组织,处理画面的能力,学习掌握诸多艺术形式语言,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五、创造性可不可以教

笔者所受的教育一直是要求打好坚实的基础,然后可搞“创作”,而且“创作”也是由老师教的  许多年过去了  当我不断反思才认识到:所谓的创作,核心在一个“创”字;“创”即是“创造”,决不是制造。既然要“创作”,就不是“重复”。而但凡能传给他人的,则一定是不可重复的;而可以被他人重复  而但凡能传达给他人的,则一定可以重复的;而可以被他人重复的则一定不具有创造性,故创造性不能教的。其实我们在学校里所学的只是“知识或技能”,它同创造性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是无法从A 传到B的: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他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生根、开花、结果。当教师一次次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框框来作画,来稿“创作”时,实际上已是把“创”扼杀在摇篮里了。我们大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在你当学生或在你当老师教学生时,一句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话是“没学会就想跑”,这是用在学生有新招怪招时惯用的话,就在拿起这句看似正确的话当棍棒时,那才露出一点头的“创造性萌芽”却已被扼杀了,甚至于今天也再不会发芽成长了,这真是可悲!我想如果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那么我们就可能营造了一个比较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六、中国化教学和现代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新材料,新手段出现了,如何将新的东西引入我们的教学,也应成为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我想应打破学校的界限、把新的科技手段应用在教学中,外校的一些知名学者教授的教学已录制成光盘、录像带,完全可以把它们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开拓学生和教师的视野,拓展学生和教学的思维,活跃学术空气。我想,这将会是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的。